有個孩子從小就覺得撒嬌很彆扭。小時候,家裡物質條件差,大人總說著要節省,爸爸尤其厲害,言行、舉止奉此規臬,一絲不苟。撒嬌在孩子的心目中,跟耍賴、不聽話有著同等的意義。大人總是吩咐他要乖,小孩子只能聽、不要隨便亂說話,惹大人生氣。情緒的抒發跟排解,好像不存在於童年的回憶中。


印象中,爸爸從來沒主動抱過他。只能從多年後爸爸懷抱著另一位家庭成員的出生,進而知曉原來爸爸也會抱人的這項事實。這個孩子多年後才逐漸明白,這家人對於肌膚的碰觸或言語上的關懷,多半秉持著隱晦的態度。在隱隱約約中,他學著隱藏、掩蓋情緒與不安,用自己的力量慢慢學習著——「長大」是怎麼回事。

長大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長大是只能聽,不能說。孩子從小就知道面對大人該換句話說,漸漸找出一些大人們能接受的角度,這也形塑了這個孩子日後面對群體、社會的態度。很傷心要說「還好」;很難過要說「其實也沒有」;很辛苦想哭,要把眼淚吞進去,「吃苦當吃補」。爸爸對他的要求尤其厲害,過了很久孩子才知道,原來爸爸小時候便缺乏了人家主動關心他,那一聲聲因為孩子作錯題目或作錯事的額頭扣響與責罵,其實不是語言暴力或痛心,單純只是因為這是爸爸在走一條如何「當爸爸」的路。

成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條漫長的路。佈滿荊棘的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撥開重重迷霧,獨自前往。在過程中,他渴望尋找支持的力量,但有時也悶著什麼也不說,排拒旁人的協助。孩子長大了,渴望有兄姊疼愛的他,總是直嚷著「當老大真不好玩」。小時候,他常常看著爸爸一聲不吭的表情與媽媽邊說話邊流淚的樣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孩子在過程中渴望著長大,也被迫著長大,失去了一些在童稚期該有的赤子之心及那些屬於孩子的特權——歡樂、撒嬌、跌倒了哭泣、悲傷了流淚。大人總是告訴他:「哭也沒有什麼用,不准哭,哭什麼哭」。對孩子來說,他是大孩子,得照顧下面的弟妹,即使再害怕,也得一個人跨越大馬路,到對街去接小孩子回家。

孩子從小就覺得,長輩的目光總是在比他小的孩子身上,只會跟他說著「要當榜樣,要照顧弟弟妹妹噢」,卻忘了他也需要被照顧、被體諒。這樣刻板的印象,在孩子身上糾纏了十多年,等到他好大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有重新變成小孩子的權利與可能。

所以他重新看起一些看起來幼稚卻又充滿童趣的卡通;怯生生地但卻愛跟人家猜拳、握手;想盡一切辦法想要掙脫家庭的束縛,但又在一定的限度中維持父母對他的期待中跌宕。於是他在媽媽帶回第一志願的運動服,要他穿著睡覺,看聯考是否能沾點好運的建議下,硬是不從,覺得這樣很愚昧。有段時間,他在這種天平的左右端盤旋擺盪,想要滿足父母的期待,但又不願意失去自我的看法。

這樣與父母,甚至是周遭的環境抵抗了好久,孩子試過好多種方法,對人生的問題進行追尋,才在擺盪中慢慢平復下來,找到自己能安身立命、平穩過日的軌道。孩子知道他對這個社會,甚至是這個世界仍存有許多疑惑,但他明瞭自己不再對過往那麼疑惑與害怕,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期待其實並不是束縛自己前進的障礙,他知曉未來還是有很多未知的障礙,但他已有能力去披荊斬棘,慢慢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這個孩子在多年後中於學會如何向身邊的人,甚至是群體、社會露出笑容,小小地展現他長久以來都不敢做的一件事,說著「如果撒嬌可以讓別人開心,那為什麼不?」——過往根本不可能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這種話。露出他不再害怕別人取笑的任何表情,不用再嘗試換句話說、掩蓋與蒙蔽。這是一個孩子的故事,很迂迴的一段路程,希望這個孩子能記取這長長的旅程中的點點滴滴。而,故事還在繼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