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上那麼多名叫「我們」的書,這本到底有什麼特別的?——這是我剛開始還沒拿到顧玉玲這本書的想法。後來看完了書,才知道顧玉玲真正的用意。

這是我第二本循著開卷排行榜買的書,果然品質有保證。但我想我再怎麼寫,都不可能寫得過開卷這篇側拍記事。顧玉玲在BV裡,是個思緒很明快的人,一如他書中清澄的文字一般。這讓我看到一個參與社會運動的誠懇女性,用她的心,以及他慧黠的眼光,帶我們進入了另一個在我們身旁,但卻缺少訊息聯絡,甚至是被台灣大多數的民眾拒絕觀看的一個世界。

我們——我們究竟是什麼,裡頭有排他的意識嗎?每當我路經中壢火車站附近,甚至是搭乘火車南下北上時,那一群離開家鄉,膚色較深的外籍勞工。他們或許在充滿家鄉味的餐廳,大聲地說著好久沒說的家鄉話,享受放假的愉悅。那些話裡透露出怎樣的思想與感受,其實大多數的時候,外人幾乎不得而知。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因為合約來到台灣,有的幫傭,有的在工廠裡貢獻勞力,究竟境遇為何,得看遇上怎樣的老闆,但這些終究是在檯面上與「合法」的狀態。那非法的呢?

顧玉玲藉由與這群外籍人士的對談,為讀者形塑出一幅這群外移人士「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替讀者將那些無法解讀的東南亞語言解碼,讓「本地人」有機會參透故事中的密碼,多點寬容,也多點諒解。 

或許還是有很多本地人把這些外來人士,當作是另外一個群體的「非關者」。但他們難道不是與「我們」真真實實地一起站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嗎?這樣的情形,在顧玉玲的書中比比皆是。讀者可以從裡頭看到無數個交涉跟逃脫,甚至是在逆境中求生存的畫面。這是檯面下,一個聲音微弱但不容小覷與忽視的世界。

正如顧玉玲在訪問中所說的:這群人其實無以複製,也不容簡化歸類。台灣政府長久忽略的,總有一天會浮出檯面變成問題所在,這樣的決策過程與「頭痛醫腳」的政策,總讓人不免失望。(還記得2005年的高捷泰勞抗暴嗎?僅不過是冰山中的一角罷了)大家都說應該把這本書與藍佩嘉的跨國灰姑娘合併閱讀。我在圖書館預約了後一本書,或許等看完後,對整個問題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時間跨入2009,感覺每段時間應該把看過的書稍微寫些記錄,不然它們都遁入時間之流裡,有些甚至落入失憶、不解之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