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聞樂思/教育部長有更好的方法嗎?

【聯合晚報╱焦元溥】

「這些學校有沒有音樂課和美術課?課又是怎麼上的?」

每次看到校園霸凌報導,我總這樣想。

應該不奇怪吧。看看電影,從「春風化雨1996」到「放牛班的春天」,那麼多片子訴說著同一個信念:藝術,能感化所謂的「問題學生」, 改變他們的人生。

或許有人會說,電影畢竟是電影。面對霸凌,就該在校園裝監視器,分秒注意,隨時報警。教育環境已腐爛若此,居然還要提倡在台灣從來沒被重視過的藝術教育,這會不會太不切實際了?

好吧,既然要比實際,讓我們來看看在地球另一端,發生在委內瑞拉的真實故事。

三十七年前,身為鋼琴演奏者和經濟學者的阿布瑞(Jose Antonio Abreu),面對自己貧窮落後的國家,相信若讓窮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觸音樂,學習樂器,就可以保護青少年不至於走向毒品、賣淫、黑社會。他認為音樂可以改變委內瑞拉,甚至可以改變世界。音樂教育不該是菁英教育,重心也絕不該是培育什麼世界級音樂家,而是讓人熟悉音樂——因為認識音樂,其實就是認識自己。

阿布瑞「每個城市都有交響樂團」的夢想,從1975年在首都一個地下停車場的排練,逐漸演變成與音樂結合的社會教育運動。起初五年,熱情的志工老師不收分文,帶著音樂走到窮鄉僻壤,甚至少年監獄,把樂器送到孩子手中,鼓勵他們在練習中彼此聆聽,相互激勵。如今,委內瑞拉竟有一百二十五個青年交響樂團,青年音樂家超過二十五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他們的指揮,十歲加入樂團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年紀不到三十,卻已是世界明星,2009年更接下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堪稱這個計畫的意外驚喜。

對人口有二千九百萬的委內瑞拉而言,一百二十五個青年交響樂團其實還「不夠」,委內瑞拉也未因此就成為大同世界。但無論如何,音樂,在這南美大國已經救了無數孩子,讓他們免於死在街頭或淪入火坑。這不是任何電影劇本作家筆下的祈願,而是此時此刻就在上演,無比真實的現實人生。

看回台灣,我們又做了什麼?一個半月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主持「藝拍即合」網路平台開站儀式時,居然表示等十二年國教實施,在沒有升學壓力下,就可好好推動美育,改變孩子氣質,發展多元智慧──唉,就算今天中華民國只有六年國民教育,身為教育部長,他都應該要「好好推動美育,改變孩子氣質,發展多元智慧」。一旦這三項做到了,又何來現在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

想要根本解決校園霸凌,我們需要用心於藝術教育的教育部長──在民國百年的第一天,但願我的祈禱能夠實現。

 

本文轉錄自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6/606955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