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的時候在課堂上,我會猛然省思起來到這裡的意義。在網路上,我大多避免提到自己的學經歷,除了不想被人窺探隱私之外,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他人不要以有色眼鏡,來觀察我的出身。有時下了公車,穿越師大路,進入側門到文學院上課之際。如何到這裡來,又該往哪裡去,這些問題在路上常在腦海中盤旋著。

人生一段又一段的路程,如果有轉捩點,你會選擇將這段路途的轉折,指向哪個分歧?25歲的我,現在可以很肯定地回答,那是2005年12月18號,輪子幫我做
敘說的那一天。直到現在,步行經過那家咖啡館,那個熟悉的位置,那天在敘說當中的委屈、激昂與暢快,都仍記憶猶新。

當我最想要變成一位師大人時,陰錯陽差沒進入師大。最初是高中的時候,因為承襲父命,我老早就在書桌前貼上了「師大教育系380分,歷史系350分」的紙條,希望朝此方向努力。當時被認為神聖且不可侵犯、無庸質疑,現在想想卻是很純真但可笑的動作。一直以來我都是考試制度下的得力者,擁有極為快速的速讀能力,除了數學以外,其餘科目平均發展,夠努力,喜歡挑戰試題,縱便得翻過萬水千山,一關又一關;重點是,運氣好。從小受惠於考試制度,不用與考生人擠人,總是率先擠入被他人視為成功的那扇窄門。

但是我不快樂。以前可能會覺得過往的事蹟是種榮耀,但現在卻老是覺得這種標籤是種一輩子也甩不掉的包袱。之前在山城的時候,大一到大五,我在學業上很少有愉快的時候。對於生命的疑惑,未來的焦慮逐漸侵蝕了我。這開啟了我好幾年與師大的糾纏,好幾次想要參加轉學考試離開山城,看看是否能因為擠得進教育學程的「窄門」(那時候的門真的還滿窄的),從而改善那時僵化到不行的父女關係。

重考研究所,是人生當中最大的挫敗。現在看起來會覺得那段時間的掙扎很無謂,但它的確很重要。印象很深刻,看到師大報名人數逼近兩百的那夜,我哭了。跟輪子一起吃著飯,聽著她的打氣跟安慰,才能抹乾眼淚回房間看書。那段時間的迴盪與焦慮,讓我的體重創歷史新低,從此再也胖不回來。我帶著習慣性的反胃與排拒、疑惑,來到這裡。

有的時候用局外人的角度審視這裡,很難融入進這個環境。到了最近終於比較習慣了,便開始回顧起自己來這裡的意義。這裡的教育學程上法比較傳統,無可厚非。但跟山城講求創新卻亂無章法的上法比起來,的確比較有系統多了。教材教法是一堂我整個學期抄筆記抄的最認真的課。在課堂上回溯與聽講,然後邊回想自己在學習歷史課程中的經驗。

這兩個禮拜上評量跟測驗的原則,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袋裡一直浮現著高中時代,那張一位老師出的一百格早自修考卷。這種徹底違反評量原則,企圖考倒學生,剝奪學習興趣的事蹟,其實在每個世代、每個角落都曾發生過。我知道那位老師這樣的出法,其實出發點,還是為學生好。但「為學生好」這幾個字,可以讓學生實際得到多少,到現在我仍對此存疑。不知道為什麼,這幾週老是拿這些上課汲取的知識警醒自己。我想我走進了一條更深遠,更需要能力甚至是耐心的道路上。用那些原則提醒自己,正視這些與日後相關的實作。也藉文章,為最近思索的一些議題留下記錄,或許我會更明白,來到這裡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