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趁著空閒,抓空重看《沈從文家書》。忘記是什麼
時候買的了, 大概是大四那段瘋狂買書的階段,看完《
邊城》所描述的茶峒故事, 我記得那晚我好惆悵。

故事的最後一句,留下了這樣的記述:那個人也許永遠
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沒有完結的故事,我們還是不知道二老最後回來了
沒,甚至是遇見翠翠了沒有。翠翠依舊撐著船,邊城人
嘴裡說不出的愛憎哀樂,哼唱著一首又一首熟悉的曲子
,繼續等著那不知去向的人兒。

《沈從文家書》裡頭替我們勾勒出另一種沈從文印象。裡頭的沈從文對張
兆和多情、執拗、堅持,從卷首的〈劫餘情書〉我們可以知道這段感情的
得來不易。沈氏最後甚至在1931年以〈廢郵存底〉為名,將給張兆和的信
件,發表在當時的《文藝月刊》,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
         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無疑為這本書的編輯,留下了最好的宣傳標語。透過這封書信,我們可以看到他的
猶疑跟痴狂,以及對張兆和無法自拔的喃喃細語。

沈從文最後仍然抱得美人歸,但他倆卻受到戰亂的影響而分崩離析。從書信中,我們可以
看到愛意,也可窺見沈從文從中年到老年面對生活的態度轉變,被戰亂折磨,被文革磨耗
,終至心神俱毀。到最後我還是沒有詳細探究沈從文去世的原因,但我記得那他筆下透過
書寫,深深懷念的湘 西風景。


這是最近看及回想的幾本書。可能是最近思緒有點停滯,所以透過觀看他人的書信,企圖
喚回自己的某些感覺,也一直在儲存跟累積面對分離恐懼的力量。剛剛在網路世界閒晃時
,忽然看到了學姐的這篇文章,看著他描述竭力與保持距離的方式,不由得噗哧一笑。我
也是用類似的方式在過生活的。

 最近都很晚睡,昨天竟然在msn幫小朋友解決情緒問題。甚至回頭翻閱了自己大學時代的
信件跟文章。那個時候怎麼能那麼憤慨跟惆悵?我想大學前段在生活上的崩毀或許是主因
,但也是因為我自己始終困在裡頭走不出來,有些事情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啼笑皆非


現在到了研究所,對於感情還是沒抱什麼期待,不過抱著真的有個聽得懂我說話,步調也
相近的人可以進入我的生活這樣的期待。跟YH分享著最近生活上的瑣事時,我發現我對情
感的處理太容易設下停損點。如果拿進入遊戲打怪以獲取經驗值來比喻的話,我一定是那
種縮著手自動離開現場的卒仔。

小朋友的問題我也沒辦法解決,更別說給他比較好的方法。我自己面對離去,就是用劃地
設限的那種爛方法,自己在一塊小小的防地中縮著,等著自己靜靜想通。我想這一切都是
我懶惰又對人性沒什麼信心使然下的結果吧。縱使我也期待著那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出現,但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可以談puppy love 的年歲了,不是嗎?。

面對這黏膩的距離,我企圖拉開。重複再重複,我能做的,是不是只有這樣了呢?

我承認我是因為懶得開一個新標題,所以藉故murmur。順便祈禱一下,我要作息正常啊
(是否仍是妄想: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