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先看小說,然後想了好久才跑去看電影
的。去年十月晃進書城,想買一本床頭書,
進了書城挑了好久,後來決定
Anna Gavalda
Ensemble,c,est tout書名譯為在一起
就好,木馬文化出版。

那是個很糟的月份。當我看到書裡的女主角
卡蜜兒認為自己的生活苟延殘喘,每天得努
力消化胃袋裡眾多過往的石頭時,心裡面總
泛起「我也是,其實我也是」的驚呼。之後
花了快一個禮拜才將整本書消化完,書裡面
四個主角每個人個性分明,雖然篇幅有點厚
,但一些敘述總能引人思考人生問題,這本書也因此被我折了許多「狗耳朵」。 

  「當我們正在往下掉時,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必須等到跌到最底端,然後蹬一腳
     ,只有這樣才能從新回到上面」


    木馬的編輯使用這段文字當作扉頁,替讀者先揭露了Anna Gavalda想要描繪的
    場景:到底這四個主角卡蜜兒、法蘭克、菲力伯、寶麗特到底怎樣從最底端躍
    升至高處,尋找屬於他們的人生意義。

    我一直猶豫到一月底才下定決心要去看電影版,想要看看導演到底會選擇表現
    出書裡的哪些場景與語角色劃分。那天的狀況非常戲劇化,我悠閒地晃到圖書
    館還書,利用電腦查完電影時刻表,發現最近的一場是兩點二十,再來就是八
    點多,那時時針已指向兩點。當下決定連包包都不帶,反正重要的東西都在身
    上然後在和平東路上狂奔,搭了兩站的公車換捷運,抵達電影院時剛好是兩點
    三十分,剛好趕上開場。

為什麼要那麼拼?我也不
知道。一個人在戲院裡蓋
著外套,看著主角們一個
又一個的變化。軟穠的法
語,奧黛莉杜朵的慧黠臉
龐。

簡而言之,還滿好看的。
如果不拿電影跟小說比較
,可以打八十五分。電影
是比較溫潤的,場景間幾乎沒有什麼連結上的障礙。
                                                                                
   導演並沒有選擇將卡蜜兒陰暗的那一面表達出來,在鏡頭裡的法蘭克,也沒有
   小說中面對外婆的那種嚴重嫌惡與天人交戰。菲力伯一樣的可愛,算是裡外唯
   一都合一的角色 。寶麗特去除了她害怕、多疑、囉唆的個性,變成一個溫順的
   老人。
 
   比較讓我錯愕的,是導演忘記將卡蜜兒為什麼選擇過這樣生活的緣由交代清楚
   。Anna Gavalda在書中竭力描繪的「邊緣」課題,在電影當中被抹去。總是在
   晚上工作,白天積累碎石的卡蜜兒,在最後還是沒有告訴法蘭克她為什麼脆弱
    、老是在躲藏,總是難以捉磨的原因。看著螢幕逕自下了演員名單,留下有點
   錯愕的我呆楞在已亮燈的戲院中。

我很喜歡配樂中,他們四個
人決定回到公寓生活的那段
歡迎寶麗特的齊唱。

大銀幕上所有的東西都會
被放大,卡蜜兒拿起畫筆
替寶麗特畫起自畫像時,
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寶
麗特的皺紋。
我發現我很
難不跳脫想念起家裡老人
家的情緒。幾幕鬧脾氣,受人撫慰的鏡頭,到最後寶麗特安詳地在金色陽光的躺椅
上斷氣, 讓我眼淚僵持在眼眶裡,鼻頭很酸。

    另外則是法蘭克逼著
卡蜜兒為什麼不勇敢說出「我不想你離開」時,我心裡冒出
    一句「媽啊,你可不可以不要逼他,是人都會怕」的回應。我想我也不善處理離
    別。

    
這是部值得看的電影,而 Ensemble, c'est tout 大概仍會在我的床頭停留一
    陣子。它是一本適合的「遷移書」。

    推薦小令的紀錄: 【近日看片】《在一起,就好》與《巴黎夜未眠》。
     
     那首齊唱: La bicyclette (超俏皮的曲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