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  以下是我的問題 :
在台灣史中   它說墾戶的居住地叫做---厝,佃戶的居住地叫做---寮,那麼  佃戶和墾戶哪個是小租戶呢?或是指結首制的哪個層級?

回答:

乍看之下,我會覺得問這個問題的學生大概沒有搞懂清代台灣墾殖的特色,但想到你對於詞語瞭解的精準性,我相信你已經對這段歷史有通盤的瞭解,但卻陷在課文冗長的敘述裡頭。

2-1學完了渡台禁令跟行政區的演變,接下來的重點就是開發。開發先牽扯到開發的方式跟水源的取得(水圳很重要),所以就構成了課本P41-P45的敘述。

關於土地開拓的方式,有個大重點,叫做「一田二(多)主」(來自於閩南)。我在高一講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用以下概念圖帶過,我想你可以把它補充在課本上。

 

清代開墾  

對照課文,你可以瞭解墾戶或業主(他們即「墾首」)去申請墾照,因為土地實在太大了,所以將開墾權分給其他人,第二層開墾的人叫作「佃戶」,他們擁有土地永久使用權(即「永佃權」)。佃戶如果將土地又租給其他人,則是第三層開墾的「佃農」。

然後對照著概念圖,你會瞭解:佃農向佃戶繳交「小租」,佃戶向墾戶繳交「大租」,墾戶向官府繳交「正供」。你需要瞭解著名的幾個墾號:陳賴章墾號康熙年間率先開墾台北盆地、新竹北埔金廣福墾號(特色:閩客合資)

至於結首制,屬於十九世紀清代宜蘭開墾宜蘭的團體名稱。大結首申請懇照,土地由各結首聯合開墾。所以如果硬要對比,大結首相對於「墾戶(首)」,小結首則與「小租戶」相對應。

另外番大租的出現,是因為漢人利用強奪或訂立契約的方式向番社頭目租土地耕種而來。如果看不懂,你可以再發問。

接下來提醒你需要跨章節複習。因為「一田二主」現象,所以清代田租賦稅沒辦法確立「繳稅主體」,逃漏稅嚴重的狀況下,因此從清代到戰後其實都企圖解決這個問題,而進行土地稅賦改革:

1.劉銘傳推行「清賦」(減四留六):確立小租戶為繳稅主體(課本P74)

2.後藤新平:確立小租戶為土地所有者(課本P85),為了補償大租戶以公債作為賠償。這些收到賠償的大租戶,拿到這些公債集資成立彰化銀行(台灣最早的一家民營銀行,1898    成立)。

3.戰後台灣推動土地改革:課本P137,最後以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使佃農擁有自己的土地,促使台灣農業起飛。


 

 


文章標籤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直沒跟你們說:「還好有你們」。跟高一初次相見,我熱情地喊著「歡迎大家加入內中」,但心裡比誰都還緊張,因為這也是我第一次獨立教學。現在還記得高一的第一堂課,我跟你們說著「歷史是什麼?」然後每次恐懼地備課,深怕少給了什麼。所以總是滿滿的板書搭配不輪轉的講解,然後忙著適應每一班的個性。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一段時間,陌生的環境,新的學校,但卻讓我從頭認真學習起教學跟溝通的每個環節。一直跟自己說,「獨當一面」代表的是一肩扛起每個班教學上的成敗。有的班級「疼ㄟ落心」,聽高一小朋友哀嚎、高二大朋友說心事,這一年新的收穫,真的是「帶人也要帶心」。但除了教學,這間學校帶給我更多的東西,特別是跟我合作的導師們,從前人的經驗中,讓我學習到怎麼控制秩序,怎麼鼓勵學生,如此才能「適得其所」。灌輸知識其實很簡單,但要好好的讓大小朋友都認真學習,完成師生都有所成長的目標很難。這所學校的師長,為我作了良好的示範。

因為跟高一導師頻繁的接觸,所以認識了好多前輩,彼此談論班上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情,共同想怎麼才是對學生最好的方式。他們從來不因為新手的緣故,所以質疑我的教學。縱使我瞭解自己在控班狀況上,要學的東西可多著呢!好幾次,跟老師們聊天其實眼淚都差點掉出來了。或許他們的鼓勵跟肯定,才是這一段日子最瑰麗的珍寶。那天情不自禁地跟M老師說了謝謝,補了一句「合作愉快」。在她的身上,讓我看到導師的嚴謹,縱使嚴厲但也充滿關懷,好多次我都忍不住說出「當你的學生很幸福」諸如此類的話。面對問題,陪同學一起解決,把他們當大人,也教導我要「恩威并施」。

有的時候因為秩序問題,也跟一些班級的導師談了好幾次。狀況改善了,即使「疼袂落心」,但授課狀況好轉,我自己也比較開心。該感謝那一雙雙課堂中晶亮的眼睛,更該謝謝每一段在前人陪伴下走的路。(縱使我最近最驚嚇的問題是,學生問我:「老師我想念歷史系,你覺得怎麼樣?」 這個問題還真困難!)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感想,不管怎樣:「該體貼些」,而且時時刻刻,不管遭遇到怎樣的人事時空,都期許自己,該為對方著想。無論學術上有怎樣的爭論,這不是個拿著槍斧砍來砍去的世界,一切照著史料跟論理來走,和平多了。即使牽扯到人事,或許又是另外一回事;去年總戲稱我在教甄考試時,其實是在觀察人心。除了考試的焦躁外,這其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可以看人選擇怎麼討論與付出,但你也可以看著他人藏私,永遠只想到自己。

而說到自己,我們總希望自己是個有判斷能力的人,沒有人願意當頭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牛。但,我們卻常被情緒牽著走,甚至有時比發狂的牛隻們更恐怖,看到了紅布就衝上前去亂鬥。這樣的狀況,在身邊的人缺乏聯絡又大多出了社會後,更加明顯。這種情緒說不定來自於壓抑,甚至是進而選擇不與人溝通。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師長們大多教導我們如何成功、爭勝,卻常忘記告訴孩子們如何溝通跟面對情緒,甚至是失敗。得勝有那麼重要嗎?而溝通有那麼困難嗎?

吃過這樣的虧太多次,有時自己也像是隻鬥牛。全然不壓抑,幾近斷絕聯絡,這是年輕才有的專利,每每這樣的情況看(聽)多了,總是提醒自己:「戒之、慎之」。

學生時代的我們,可以在意表現與成績。出社會之後的我們,或許可以更審思態度。不知道為什麼,又想起郝明義在書裡頭談起笛卡兒的那句話:

永遠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而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要始終相信這一點,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沒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自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這樣也就可以安分守己,心滿意足。    —笛卡兒‧談談方法—

沒辦法(也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但我期許自己不管怎樣,面對學問、教學、人群,都該更體貼點。或許該收斂起自己無意中流露的負面念頭,寬和而善慰。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的第二次段考非選題:

明清社會出現一些具有特權的「士紳」階層的人士,它們享有免役、司法、禮儀等等特權,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聲望,可能擁有一定的產業,形成所謂的「紳權」。請問:紳權具有的二元性格為何?其權力來源為何?

學生的回答:1.多重人格分裂症

                  2.非選太難,壓力過大。

要分裂的,應該是教你歷史還要改你考卷的老師吧!


改到另外一位學生的卷子,只想算他零分。這次教了宋代科舉的彌封跟謄錄等防弊措施,結果這位天才把整張試卷的「99年度第二學期歷史科非選答案卷」整行塗黑,然後叫老師自己想看再擦乾淨。學測這樣污損試卷,至少扣一級分,指考最少扣兩分。我在電話裡跟其他任教的好友說著:「寧可讓學生即使學科表現不ok,但也不要總是愛在奇怪的地方開玩笑」,因為這樣真的白目至極。

昨天監考完一整天,看到非選卷就不想改。果然一改心情就不好!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