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54  

基本上,我在這篇記得當時年紀小把所有的梗都寫完了。但因為莫名其妙翻到五年前大學畢業時,學弟妹送舊時在晚會上播的投影片。我想要把這篇文章送給這一、兩天出國的大學好友Prongs。

他前幾天,特別搭捷運來找我,只為了送張卡片給我。雖然我每年總是快把他的生日給忘記,每一年也總是沒認真想什麼適合的禮物可以送給他。但他總是盡其所能的對我們這群朋友好。在我們年幼無知面對生命、人際、課業、感情有著疑惑時,靜靜地在那一頭當個稱職的傾聽者,甚至是盡情逗人開心。

每年朋友寫的卡片,我都靜靜地收在箱子裡。但也只有老朋友,會特地搭一趟捷運,見一面,然後只為了給我禮物,接著匆匆說聲再會。看著他以前寫的20万,現在都快變成增(抑或貶)值的而立之万了。一下子十年了,十年以來我們一下子成熟(也老)了那麼多,話題從要不要考研究所?到研究所考不上需不需要重考?轉換成健康、社會化、職業問題。這些青春年少、箇中甘苦、歡樂與悲傷,也只有彼此看著對方長大的人可以懂。

我笑笑地說了一句「等你回來我們在一起吃飯」。然後看著自己說過的那句話:「朋友就是突然很久沒有講話了,卻在很久不見後可以滔滔不絕的人」。

是啊,一起爬山、曬太陽、淋雨、撐傘的好朋友,平安喜樂、一路順風。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剛開始看錫安媽媽的文章,是在一個一整夜連一個字都不想寫的夜晚。前幾天,我在電話中跟徐媽說:「我覺得自己有成長多一點點,多了一點能力處理這個題目了」。但我還是,常遇到這種什麼都擠不出來的狀況,於是乎,教學帶來的成就感總是遠大於論文所給我的。因為學生會有回饋,論文永遠只是一個人聽著深夜廣播,看著材料,開始慢慢吐絲織就也許全世界只有自己明瞭的知識網。

當我在自怨自艾時,我看了錫安媽媽的文章,我開始瞭解自己沒辦法在沈浸於懶散與悲傷。這不代表我慷他人之慨,覺得世間總是有人墊底,比自己悲傷。就像這幾天,買了這本《三十年的準備,只為你》,一字一句地看著,內心盈滿的反倒不是悲傷,而是滿滿的力量。看到的是一個倚靠信仰而從未放棄自己孩子的母親和女人,勇敢而茁壯的故事。

說不出什麼太詳細的感想,只能概略以「這是一本生命之書」帶過。我很喜歡Bechild這段話: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聖經哥林多後書第四章第七節)

我常以為要完成優美的造句容易,但要書寫深刻的生命不易;文章裡要消費苦難不難,可是要陳述得有節制不易。對於家屬日復一日的生活,閱讀起來很快,但腦海中實際演練過一次,才發現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要說出自己能夠「感同身受」其實不切實際。可是我要謝謝曉然,因為她,我才看得到「錫安與我」;因為有這樣實實在在的掙扎,我才看得到容器裡的寶貝,是怎麼樣透過瓦器裡,綻放出大能力。 ──Bechild,Travel with Me版主,臨床醫師

 

在這個媒體喜愛色羶腥,或者是針對當事人痛腳報導的時代,要找到令人悲憐的故事不難,我們或許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處在這樣的氛圍中,而要陳述自己的苦難有節制的人卻很少。錫安媽媽這本書,是個很好的示範,推薦給大家。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看到自己兩年前寫的這篇文章覺得有點奇妙。晚餐時跟朋友碰面,聊起幾年前修教程的狀況,想起那年幾乎是咬牙跟拍桌在面對教育學程。有看過老師在教育概論時教健康操嗎?其實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奇妙的政大師資培育中心。我無意詆毀自己的母校,事實上,前幾個月在教甄口試上我還真誠地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因為被問到大學讀政大,研究所到了師大,這兩間學校到底有怎樣的不同?我記得那時自己說「我感謝政大對我歷史專業上的培育,而師大開啟了自己教學專業上的視野。」

隔了幾年(也是幾個月),現在對於這樣的想法依舊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但我還是問著:起心動念。實習的時候時徬徨,考完教檢面對一連串的考試折磨,是轟炸。現在面對十九天之後要交發表稿,二十六天後要坐上那個位置發表自己的前三章,內心又開始茫然無措。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鄉約是什麼?(114同學問)

鄉約是一種宋代士大夫精神(經世致用或經世濟民)的展現。這個時候他們認為讀書人不只有讀聖賢書,還得將書中道理實踐在政治跟社會上的體悟。因此在政治上有變法,在社會上有范仲淹的義莊、朱熹的社倉、呂大鈞開啟的鄉約(課本P.104補給站3)。

北宋呂大鈞的呂氏鄉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後來朱熹模仿他,在南宋各地也開始制訂鄉約,發揚光大。鄉約簡單來說是種「鄉里公約」,大家都自動自發遵守這些規定,維護社會秩序。到明清甚至出現「宗族鄉約化」的狀況,由政府廣泛推廣鄉約,這我們8-3講到宋代跟明清的「宗族」時會再提到一遍。你也可以先參考歷史文化網上的內容

 

2.第一題 P.107

閱讀下列有關宋學的兩項資料,選出正確的論述:

資料一:大抵聖人之學,本心以窮理,而順理以應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夷而通,其居廣而安,其理實而行自然。

資料二:本心隨時可呈現,故人並可克制其私欲,若不在此處下功夫,痛自改過,而繞出去從事別的所謂學問,則是使其心更受障礙,越學則越迷。

遇到要判別朱熹跟陸九淵思想的問題,要先瞭解朱熹是「道問學」跟「性及理」,陸九淵重視「心即理」。

其實他們的思想差異非常複雜,所以上課只能這樣簡單帶過。你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比較,看不懂的話,我們再一起討論。從資料一中你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對於「窮理」的看重,認為只要順應道理來追求事物,就可以解決一切。這是程頤—朱熹一派的作法,他們講求「格物窮理」、「致知在格物」。

資料二有講到本心的修練,而不那麼重視學問,因為「越學越迷惘」,可以很清楚判別這是陸九淵的思想。


                                               共通點                                            朱熹                                     陸九淵             

以心與理作為基本範疇,肯定理與心的聯繫與統一性,並將理與心置於氣與萬物之上

認為「理」為倫理綱常,自然界萬物生長的規律,認為這個理支配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發展  

把「心」跟「理」分做兩種修練途徑,主張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心即理

主張窮理或明理

主張格物窮理(格物致知)

透過研究事物獲得知識

發自本心

朱子陸子皆言中庸之「尊德性而道問學」,只是有輕重先後之別

重視道問學 重視尊德性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題  為什麼P98.單選第六題不能選C(112同學問)

這題在問中國有一個朝代因商致富的人大增,甚至出現拜金的風氣。這題只能選晚明,原因是因為宋代雖然商業發達,但還沒有到商品經濟跟專業市鎮的擴大化。頂多就是宵禁取消、夜市出現、使用紙鈔。但到明代因為商品經濟擴大(有些市鎮種經濟作物沒辦法種米,他們就拿賺到的錢去買糧食)還有區域分工(也就是專業市鎮的出現)再加上白銀大量輸入,會館跟商幫大量出現,商人的地位就提升了。也因為科舉難上榜,所以這些因為商業致富的大家族,慢慢棄儒從商(錢比較好賺嘛),所以明清商人地位大為提升。

第二題  P99.單選第二題

一位大臣向皇帝建議降低賦稅,指出這項稅法在實施之初

,一匹絹合四千錢,所以稅額萬錢的人家只要繳納絹兩匹

半;現在一匹絹合八百錢,這戶人家竟然要繳納十二匹絹

。根據該大臣的說法,這是關於兩個稅法的討論?

(A)兩稅法  (B)租庸調  (C)明一條鞭法  (D)宋代青苗法

這題很難,其他班也很多人問。但其實簡單分析過後,會

瞭解這題學測題只是要問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中國唐代

以後的稅法怎麼演變。你一定知道從南北朝到唐代前期的

稅法是租庸調,是自然經濟,繳實物,所以選項B直接劃

掉。再過來,我們在講兩稅法的時候講過幾個特色:A)以

資產計稅 B)分夏秋兩季繳納 C)概以錢計到後來破滅,只

好叫人民繳納實物 D)量出以制入

這題其實就是在探討特色C,為什麼一剛開始兩稅法實行

會以錢計,最後卻還是回歸到繳納實物。原因是一開始物

重錢輕,人民還賺得到錢可以繳稅。但到後期物輕錢重,

賣東西賣不到錢了,人民就開始回復到繳納實物。這裡的

絹從四千錢變成八百錢,就是再講這樣的演變。

另外,一條鞭法是要把力役跟田租合在一起結果失敗,所

以不合題意。然後青苗法還沒上,這是王安石在北宋神宗

進行的改革,他想要利用低利貸款拯救農民生活,所以創

造了青苗法。

 

第三題  P99第三題

 有一本書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職業結構,如表一: 

表一

 

自耕農‧地主

佃農

工人

商人

佔總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

(C)宋代關中地區  (D)明代江南地區

 

這題需要運用到觀察跟相加能力(哈哈)。由這張表裡頭

中把從事農業的人口相加可以知道他們佔總人口60%,從

事工商業的人口佔40%,可以瞭解此時此地的工商業發展

已十分發達。明清時代由於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商業經濟

規模大增,專業化的商品生產使江南地區出現許多新興的

專業市鎮。在漢代江南地區尚未大規模發展,所以完全不

考慮。而關中地區則是以經營農業為主,因此答案為(D)

 

第四題 P100第五題

.一位清代官員討論當時稅收制度,表示:「各省州縣地方收稅多以銅錢為主,但換成白銀交到中央。各省鹽商賣鹽也是收銅錢,交稅時卻須交白銀。原本銀價便宜,兌換時還有些利益,但現在銀價不斷上漲,每兩白銀值一千六百個銅錢。所以地方官必須墊賠,鹽商也視交稅為畏途。」為了因應這種情況,他提出解決的方法是:

(A)官員收取的「火耗」歸公,禁止官員中飽私囊

(B)規定收稅或買賣禁用銅錢,改用白銀以免兌換

(C)禁止鴉片進口,避免白銀外流,解決銀價問題

(D)改變貨幣制度,廢除銀兩,改用新式銀元紙幣

這題其實第九章才會教,而且因為課本沒有「火耗歸公」,所以我也沒有特別講,因為這是舊教材的內容。這個地方官主要去探討,為什麼這個時候銀價會大量上漲,由題目中的敘述你大概可以猜測是「因為白銀不夠」,為什麼白銀這個時候會供應缺乏,主要是跟清末民眾吸食鴉片,白銀大量外流有關。所以你說選項B跟C會互斥,其實並沒有這樣的狀況,因為此時還是「銀銅複本位制」,繳稅大錢仍然用銀,日常使用還是用銅錢,清廷不可能禁止使用銅錢。但這個時候可以讓白銀不要拼命外流,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選擇禁止鴉片禁口,才會有最後林則徐等人在討論要不要禁鴉片(禁煙)的問題。

 

第五題  P100頁非選 

4.下圖中,甲、乙、丙三種不同的箭頭符號表示中國歷史        

上三次較大規模的人口移動。請問: 

(I)三次人口移動的先後次序為何?(請以甲、乙、丙代號表示)(2)   

(2)導致「丙」時期出現大規模人口移動的主要事件為何?(2)

答:(I)→乙→甲。(2)永嘉之亂(五胡亂華)。 

2011-05-01_003239.jpg  

 

史鐸中的圖應該會比較清楚,這在考7-1的中國經濟、政治

、文化重心南移過程與7-2我們教過的三次人口大遷移階段

。你注意看「丙」完全沒超過長江,乙的話有,甲的話開

始往山區(如東北、雲貴高原甚至是海外移動,可以推測

這是明初到太平天國以後的人口移動)。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從秦漢到元末會由黃河越到長江,

因為丙還沒有這樣的狀況,可以推測這大概在永嘉之亂定

都建康左右(南京在江蘇)。等到安史之亂、黃巢之

亂,人口慢慢轉往長江,等到元末甚至出現北人跟南人=

20%:80%這樣的狀況。

最後才會來到明清人口爆炸,鼓勵大家往山區移動(也

跟美洲新作物適合種在貧瘠土壤有關,可以養活更多人

口),還有福建廣東一帶的人受不了經濟壓力前往東南

亞跟台灣謀生。

因此答案順序為丙乙甲,丙時期為永嘉之亂或五胡亂華時期。

 

第六題 P.100多選第七題(112同學問)

選項B.C並沒有矛盾啊。

B是因為明代這個時候美洲新作物的傳入,所以這些從平地移往山區的人(如雲貴高原),才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糧食溫飽。

C是因為明初到明末流寇之亂發生之前,除了北方韃靼跟瓦剌的危機、明後期後金的興起,還有明朝本身的宦官作亂(比如說我們第八章才要講到的東林黨爭),明代都沒有什麼大動亂產生。

而D的選項是在說明末動亂、滿清入關、三藩之亂等。

 


 



 


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